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勘探尖兵——記“中央企業(yè)紅旗班組標桿”中國煤炭水文地質局二隊內蒙古項目部 | |||
煤炭資訊網 | 2010-10-26 12:31:53 頭條 | ||
記者陳 雁 通訊員 王曉民 劉 蕾 9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央企業(yè)紅旗班組(科室)和先進職工表彰大會,1000個中央企業(yè)紅旗班組(含100個紅旗班組標桿)、1000名中央企業(yè)先進職工(含100名先進職工標兵)受到隆重表彰。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二隊隊長郝會申代表內蒙古項目部登上了領獎臺,領取了紅旗班組標桿的獎牌。 在繼承發(fā)展中樹立和高舉勘探尖兵的品牌意識 水文局二隊是一支為水而戰(zhàn)的地質勘探尖兵。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列為國家重點能源基地建設項目的內蒙古準格爾煤田告急,如何在嚴重干旱缺水地區(qū)尋找礦山急需上馬的水資源成為焦點。水文局二隊內蒙古項目部的水文地質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臨危受命,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在打出了數十眼高質量的水文勘探井的基礎上,通過對這一地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深層巖溶地下水勘探與開發(fā)的理論和方法,打破了前人“巖溶貧水區(qū),無供水前景”的論證,勘探并建成了陳家溝門、唐公塔兩個大型水源地,使礦區(qū)建設至少提前了5年。 水文局二隊內蒙古項目部,這支被譽為“能打硬仗、善打硬仗、關鍵時刻拉得出、頂得住”的團隊,在鄂爾多斯高原上奮戰(zhàn)二十余年,完成了一大批優(yōu)秀科研成果,他們向國家提交的《干旱半干旱的準格爾礦區(qū)深層巖溶地下水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原煤炭部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內蒙古準格爾礦區(qū)黑岱溝勘探區(qū)的水文地質初步勘探項目》獲原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水文局二隊也因此培育出了“敢于拼搏,科學實踐,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企業(yè)精神,先后獲得國家有關部委授予的“功勛地質隊”、“貢獻突出的煤田地質隊”、“煤炭工業(yè)地質勘查功勛單位”和“先進施工企業(yè)”等榮譽稱號。 現在,項目部的勘探職工雖然換了幾茬,但他們繼承發(fā)揚了老一輩勘探工作者的優(yōu)良傳統,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每年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1000多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為水文地質事業(yè)不斷做出新的貢獻。2009年,項目部經過6年多的艱苦奮斗,完成了內蒙古黑岱溝流域地下水勘探工程,在鄂爾多斯高原上建成了又一個大型水源地——南坪溝水源地,解決了準格爾煤田二期露天礦開采急需的水源。今年4月,項目部獲得神華集團323.1萬元超水量獎勵。水文局二隊內蒙古項目部用科學的態(tài)度、不畏艱難的作風、銳意進取的精神,在鄂爾多斯高原上譜寫了水文地質勘探尖兵的精彩樂章。 在攻堅克難中打造和增強班組核心競爭力 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報。內蒙古項目部用實際行動證實了這個道理。近年來,項目部用一流的業(yè)績推動班組自主管理,先后完成了黑岱溝流域地下水開發(fā)工程、罐子溝煤礦水文地質勘查及防治水工程、恩格貝地熱、七星湖地熱井等大型工程,累計完成產值5000余萬元,他們用一個個優(yōu)質高效的項目樹立起水文局二隊的品牌,為企業(yè)獲取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內蒙古項目部就像一塊金子,放到哪里就在哪里閃光。2004年6月,準格爾煤田二期露天礦開采急需水源,2000余萬元的勘探和建設南坪溝水源地的方案直接交到水文局二隊。內蒙古項目部承擔了這一時間緊任務重的項目,全面打響了這場水源工程的攻堅戰(zhàn)。 為了早日完成勘探任務,盡快改變礦區(qū)供水緊張的局面,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認真搜集分析資料,精心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qū)準格爾礦區(qū)黑岱溝流域地下水開發(fā)方案設計》,并從研究三水轉化關系入手,對勘探區(qū)進行了大面積的水文地質調查。南坪溝屬黃土高原型低山丘陵式地貌景觀,項目部的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溝谷縱橫、地形復雜等困難,勘查、采樣、記錄、標圖,收集整理了幾千份資料,對數十萬個數據進行科學分析。施工人員對每一道工序都做到規(guī)范施工、精益求精,鉆探施工中用的鉆具丈量都以毫米論之,保證所有下入孔內的管材每根都進行通徑。歷時21個月的黑岱溝流域地下水開發(fā)工程,時間整整提前了8個月,共成井14眼,完成水文鉆探11204.86米,單孔抽水14層次,工程日出水量超過20000立方米。今年4月,在保證5年水量不降低的基礎上,準格爾露天煤礦對水源地進行了全面驗收,水量超30%,對此礦區(qū)給予項目部超水量獎勵323.1萬元,調增材料價差230.45萬元,水文局二隊同時在這一工程項目中實現了“雙贏”。 在生產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高班組整體素質 項目部堅持以學習創(chuàng)新推動班組的自主管理,把加強班組素質建設作為文明施工、提高班組整體技術實力的重要手段。工作在生產的最前沿,盡管任務非常繁忙,但項目部這幾年始終鼓勵和支持職工經常“充電”,引導職工樹立“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觀念,通過采取日常技能培訓、推廣應用新技術、“師傅帶徒弟”、“一幫一,結對子”、 建立崗位練兵臺等多種形式和平臺,形成了全員學習、共同攻關的學習型班組。在每一次圓滿完成生產任務的同時,一些志趣相投、層次相近、需求相同的職工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結對參加各類技能培訓。他們一邊兢兢業(yè)業(yè)、扎扎實實地搞好生產,一邊在艱苦的野外施工環(huán)境中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yè)技術理論。一些專業(yè)技術骨干則經常鼓勵其他職工參加專業(yè)技能考試?,F在,鉆機的管理人員都已經成為高級技師,班組人員多次在全局技術交流、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驕人成績。 項目部把學習和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職工帶著問題學,帶著壓力學,帶著責任學,帶著創(chuàng)新使命學,壓力變成了動力,動力帶來了隊伍戰(zhàn)斗力的顯著增強。由于職工業(yè)務技能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對項目部的生產管理、組織施工、技術攻關等每一個工作環(huán)節(jié),積極提合理化建議已成為職工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事。無論是在生產實踐中還是在業(yè)余時間,鉆工和技術人員一起出謀劃策,在鉆探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的應用方面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金點子”。例如,在鉆井下套管、固井作業(yè)中使用自制水泥單項逆止閥,減輕套管柱重量,阻止孔內泥漿進入套管,確保了施工效率和質量;根據地層情況,在不同的層位采用不同的泥漿材料配比,在有效地保護含水層及確保泥漿性能穩(wěn)定的情況下,反復進行試驗,從而調配出高粘纖維素聚丙烯酰胺等泥漿材料的最佳配比,既為鉆探生產節(jié)省了材料,又大幅度地提高了鉆探效率。工程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一起在實踐中摸索,在創(chuàng)新中實踐,用科學方法優(yōu)化施工方案和防止孔斜技術措施,提高了水源孔的鉆探綜合工程質量。在南坪溝水源地,他們采用了綜合勘探方法,運用水文地質測繪、地面電法、鉆探、測井、抽水試驗、動態(tài)觀測與工程測量等手段,科學配備鉆具,提升設備能力,制定了嚴格的鉆進技術參數,不同的地層采用不同的鉆壓、轉速,充分保證泥漿的性能,一系列工作大大提高了鉆效,項目部一炮打紅,60天完成第一口井施工作業(yè),鉆孔作業(yè)工期比前兩個水源地135天縮短了一半,確保了鉆井施工按期完工。 在加強管理中錘煉和培育班組團隊精神 項目部以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班組的自主管理,在多年的實踐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共同遵守這些制度已成為職工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揚棄的自覺行動。項目部始終把明確責、權、利關系作為降低安全風險的重要手段,組織職工學習國家和煤炭地質行業(yè)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guī),建立了班組安全責任網絡,嚴格遵守安全職責制度,各崗位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個人。項目部每一個小班都嚴格執(zhí)行班前班后會議制度,上班提前十五分鐘到工地,交接班并詳細了解上一班工作情況,全體職工從思想上提高了安全意識。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勞保用品穿戴不齊全不上崗、酒后不上崗、塔上作業(yè)不系安全帶不上崗已成為職工自覺的行動。同時,通過安全生產通報、規(guī)章制度落實檢查、安全知識考試等多種形式加強安全生產教育,使安全生產在班組警鐘長鳴,在職工思想上扎根。項目部提出了“一人把關一處安,全員把關穩(wěn)如山”的口號,經理李如明還定期檢查和考核專業(yè)基礎技術、事故預想、事故處理、安全運行管理、班組建設的學習和完成情況,不論是在生產安全,還是質量方面都認真做好每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 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效益,項目部職工從日常生產操作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從2004年到2009年的內蒙古黑岱溝流域地下水工程施工中,工程技術人員優(yōu)化設計方案,從邢臺隊部拉來等離子切割機現場進行篩管加工,改進擴孔鉆頭,增大鉆壓、提高鉆效。 在增收節(jié)支上,項目部制定了“三個一”方針,即“節(jié)約每一滴油,用好每一滴水,抓緊每一分鐘”,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大的工作量,努力為企業(yè)降耗增收。鉆工們經常說:集體的利益就是我們個人的利益,集體的榮譽就是我們大家的榮譽。正是這種團結一心的團隊精神,使項目部多年來在確保安全生產、確保工程質量上屢建新功。 2004年至2009年,水文局二隊連續(xù)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授予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項目部多次被水文局和水文局二隊評為先進集體和優(yōu)秀班組。 在無私奉獻中彰顯勘探尖兵的風采 內蒙古項目部的施工工地多處在高原地區(qū),在那里施工,不僅要有高超的鉆探技術,而且要有戰(zhàn)勝惡劣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項目部正是用這種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帶動班組自主建設,他們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為水文地質行業(yè)的發(fā)展付出了艱辛和汗水。時任項目部經理的杜鴻武,作為南坪溝項目的負責人,在工程施工期間,因勞累過度突發(fā)闌尾炎,只因一心念著工程的進展,在做完手術還沒拆線的情況下,就返回工地繼續(xù)工作,導致傷口反復發(fā)炎,血水一次次地染紅包扎傷口的紗布,可他手舉著輸液瓶,依然堅守在施工現場指揮著工程的進度。一次,技術員王占國冒著大雨踏勘時,不慎掉入深溝,造成右腳腕扭傷,當回到駐地時,小腿已經紅腫并布滿了血斑。但他全然不顧這些,對腿傷進行了簡單處理后又回到工作崗位,后來傷勢變得更加嚴重,經診治后發(fā)現是腓骨骨折,王占國不得已才回到隊部進行治療,可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治療和休養(yǎng),他又回到了野外工地。 施工經歷了盛夏,也經歷了寒冬。在暑熱難耐的三伏天,烈日下,多數人的皮膚被曬傷了,嘴唇一層一層地脫皮,出汗后更覺得火辣辣地疼;成群的蚊子叮咬,鉆工即使穿上兩層衣服,還是會被蚊子叮得滿身滿臉都是血包;忽而的大雨瓢潑,鉆工帶著一身的汗水、雨水、泥水,依然堅持奮戰(zhàn)在施工第一線;為了獲取施工用水,在堵壩截流過程中,他們與暴風雨斗、與洪水斗,身上所有的衣服都濕透了,手腳和小腿都泡腫了,餓了啃幾口方便面,渴了喝幾口雨水,困了就裹著冰涼的濕衣服在帳篷內打個盹;數九隆冬,高原上滴水成冰,在施工284號孔時,遇見了罕見的暴風雪,一夜間大雪將鉆具等施工設備和泥漿池全部掩埋,前后廠房被積雪壓垮,嚴重影響了鉆機的正常施工。在這種情況下,盡快恢復生產就是無聲的命令。項目部全體人員不分晝夜、不分班次清理沒膝深的積雪,鐵鍬不夠用手扒,小推車不夠用盆裝。終于戰(zhàn)勝了風雪,贏得了時間,保證了鉆機的正常運轉。 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感人肺腑的動人場面,再現了水文勘探人的風采,內蒙古項目部無愧于水文地質勘探尖兵的贊譽,水文局二隊因此被河北省命名AAA級勞動關系和諧企業(yè)。項目部經理李如明說:“我們不怕苦,再苦再難都能頂住,我們就想把項目干好、干實!”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他們用無悔的青春繼續(xù)奮斗在地質勘探事業(yè)的征途上,用智慧和汗水譜寫更加絢麗奪目的新篇章。
|